聯系我們
- 地 址: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唐冶街道 魯商鳳凰廣場2-804
- 電 話:0531-88894020
- 傳 真:0531-88894020
- 郵 箱:2313161309@qq.com
購買臨期食品應注意哪些問題,食品安全不容忽視
購買臨期食品應注意哪些問題,食品安全不容忽視

“可樂、芬達套裝9.5元/2瓶28元/件,至2021年12月16日;怡寶16.5元/件,至2021年9月18日……”這是成都溫江的一家臨期食品倉在店門口張貼的部分折扣信息,上面介紹的是商品單價和保質日期。
臨期食品在行業內又稱大日期食品或尾貨,因為臨近保質期,商家通常對此打折銷售?!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有關部門要督促企業嚴格執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和保質期標識等規定,嚴查臨期、過期食品翻新銷售。
對于臨期食品的界定各地作出了相應規定。比如北京市工商局對臨期食品規定分為:食品保質期為1年以上的,期滿之日前45天;保質期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滿之日前20天;保質期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期滿之日前15天;保質期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期滿之日前10天等6種情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訪了3家臨期食品倉發現,這些食品倉主要售賣薯片、餅干、辣條等零食還有堅果、飲品,以及方便面、芝麻糊、自熱火鍋一類速食品,部分食品倉也售賣奶粉、調味品及日化用品。倉內貨品大多距離保質期還有1-3個月,部分商品保質期在半年以上,通常價格折扣越大,食品保質期越短。
近日成都一家名叫“一九九二食品折扣倉”的臨期食品倉,在各互聯網平臺的本地頻道熱度頗高。走進這家食品倉大門,能看到商家貼有“食品保質期有限,回家請盡快食用”的標語。倉內貨架上每個商品都標有名稱、單價和保質期等信息。雖然是工作日,仍有不少年輕人在這里推著購物車穿梭于貨架間。
鐘紅玉在距離溫江區不遠的崇州市工作。前段時間,她和同事在抖音上刷到了這家臨期食品倉的短視頻。臨期食品的折扣價是吸引鐘紅玉的主要原因。她一邊推著購物車,一邊對著貨架拍照發給同事,幫他們代購。被問及是否擔心食品保質期較短,她指著半滿的購物車說:“我們辦公室同事吃零食很快,這點兒(零食)3天左右就沒了?!?/span>
趙女士是這里的老顧客,首次消費是在今年年初食品倉剛開業后沒多久。當時倉內貨品種類沒有現在多,一堆堆紙箱擺放著,看著更像是個倉庫;現在有了貨架,感覺和超市差不多。
趙女士每次消費大約在100元到200元,以零食和飲品為主,購買最多的是礦泉水。趙女士說,價格優惠是臨期食品最大的賣點?!拔覀兗矣辛邆€人,吃的方面開銷比較大,這里(商品)價格便宜,又在保質期內,我們家基本上都能(在到期前)吃完?!?/span>
趙女士還說,因為每次買的食品數量不固定,購買頻次在一周一次到一月一次間浮動。被問到是否擔心臨期食品的質量問題,她回答:“我們一般都選大品牌,目前還沒出現過吃壞(肚子)的情況?!?/span>
一九九二折扣食品倉的創始人袁冰玉說,讀大學時自己就是臨期食品的忠實消費者。當時因生活費不多,她會去一些商超購買打折的進口零食。畢業后,袁冰玉回家打理生意,鄰居經常上門求購一些打折的臨期貨品。長此以往,袁冰玉和丈夫決定開一家臨期食品倉。
袁冰玉認為,“年輕人對‘臨期’這個概念接受得快,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不太能接受,總覺得你賣的這個東西是快要到期的,質量不好。目前我們這里的消費者主要是年輕人居多,客流量最多一天能到2000人左右?!?/span>
優宜食品倉的負責人江佳早年在上海做臨期食品生意,目前在四川開展相關業務。他說,近年來臨期食品火熱,一方面是政府大力提倡節約糧食、不隨意浪費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與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有關?,F在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在上海這種超一線城市工作打拼的,其收入被房租、房貸、車貸占去了大頭,像零食、飲料這類商品,距離保質期還有幾個月,能享受較大的折扣,他們愿意做這種“雙節約”。
雖然臨期食品以“物美價廉”的形象受到消費者喜愛,但也有人對于它的質量安全存疑。此前,#長期吃臨期食品有損健康嗎#的微博話題,閱讀次數達4.4億,討論次數達1.7萬。
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曾凡坤教授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如果是正規廠商生產的加工類食品,在保質期內食用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目前我國加工類食品有保質期和保存期兩個概念。廠商會綜合考慮商品流通、企業運行等情況,在保質期和保存期之間留有緩沖。過了保質期的加工類食品,主要是在風味、顏色等方面發生變化,不同種類食品,質量所受影響不同;保存期比保質期稍長,過了保存期的食品,一定不要再食用,會危害人體健康。
曾凡坤還指出,每一加工類型的產品對保藏條件要求不同,保藏條件不達標會導致食品保質期和保存期提前。以冷凍類食品為例,如果商家達不到要求的儲存溫度,食品將提前變質。除溫度影響外,密封性、包裝容器氣密性、環境濕度等也有影響,這一點需要消費者在購買臨期食品時特別注意。
《世界農業》發表的《臨期食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的國外經驗與實踐對策》一文分析了臨期食品質量存在的三類風險:一是臨期食品若未在保質期前及時食用,或存放環境不合適則可能發生變質腐爛;二是部分食品企業將臨期食品回爐再造并返回市場銷售,以次充好;三是經營者把臨期食品與非臨期食品混合陳列,使消費者對臨期食品產生“非臨期”的錯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成都市金牛區政務服務中心了解到,如果有人想專職經營一家臨期食品店,需先辦理營業執照,再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中國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接到有關臨期食品質量問題的投訴不多,但還是建議消費者理性購買,切勿因價格優惠過度消費導致食品囤積過期,購買時記得索取并保存好相關票據,如果出現問題,方便及時維權。
“這家店離地鐵很近,我下班回來經常順便進來逛逛,雖然許多食品已臨期,但和正價商品比折扣力度很大,品類也挺多,挺劃算的?!毕駨埩幔ɑ┻@樣順便進店隨意挑選喜愛的折扣食品的年輕人很多。
“現在一些90后、00后并不介意食品臨期,因為本身在保質期以內,價格還便宜?!钡曛鲗χ星鄨蟆ぶ星嗑W記者說,這家店開了近兩年,生意一直還不錯,回頭客多半是年輕的上班族。

“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近年來,隨著臨期食品行業的迅速發展,以“進口食品折扣店”名義主營臨期食品的店鋪開始在街頭出現,大部分臨期食品已過保質期2/3時限,并且越臨近保質期的商品折扣力度越大。
一些年輕人對臨期食品的消費熱情催生了線下臨期食品市場新經營業態的出現,更有不少年輕人在線上“薅羊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中輸入“臨期食品”后,發現有很多帶有“裸價”“折扣”字樣的專門經營臨期食品的特賣網店,店里有不同類型的包裝食品可供下單購買;手機上也可搜索到多款專門網購臨期食品的應用和微信小程序。
在一些社交平臺和與臨期食品相關的社區里,數以萬計的成員在分享購物心得,如豆瓣網站上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自去年9月創建以來,成員數量持續上升,目前已超過7萬?!坝么蛘鄣膬r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成為這些年輕人選擇臨期食品的理由。
臨期食品市場潛力到底有多大
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每年有210萬人在淘寶平臺挑選臨期食品。艾媒咨詢今年1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從供給側來看,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會突破300億元。目前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年齡為26歲至35歲的占比47.8%,年輕人成為購買主力。
實際上,臨期食品并不是一門“新”生意,在電商平臺上眾多的臨期食品售賣店中,有些店鋪經營時間長達5年。但隨著越來越多臨期食品的出現,其市場價值逐漸被進一步發掘。尤其在疫情之后,以好特賣、小象生活為代表的多家大型線下臨期食品折扣品牌店以連鎖的方式不斷擴張,個體經營的小型臨期食品折扣店數量也在持續增加。
守護臨期食品安全底線
線上線下臨期食品銷售的火爆也讓很多人看到了商機,于是,越來越多的商家涌入這一市場。臨期食品安全問題也越發引人關注。
在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看來,臨期食品是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規范來說,其本身屬于安全食品,只是由于銷售環節可能存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而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和消費糾紛。
今年4月29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下簡稱反食品浪費法)中特別提到,食品經營者應當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但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并不是所有較大規模的商超都執行了這一規定;有的大型商超雖已專門設置了標示為“臨近保質期食品專區”的貨架,但同時也存在將某些臨期食品與未臨期食品一起混雜在其他普通促銷區的現象;有的大型商超雖然設置了臨期食品專售區,卻以“折扣淘”“特價”等標示語回避“臨期食品”字眼。
對此,孫娟娟認為,反食品浪費法已明確規定了將臨期食品進行“分類管理”“特別標示”“集中陳列出售”的要求,也就是說,商家銷售臨期食品必須要讓消費者在保障知情權的前提下,明明白白地購買。否則,一旦某些臨期食品混雜在普通促銷區,很可能會因商超管理人員未及時檢查分揀,導致過期食品銷售問題發生。
進口食品本身正價較高,所以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臨期食品專賣店,臨期進口食品對年輕人而言也是搶手貨。但記者在一家進口食品折扣店發現,一種標明原產國“烏克蘭”的糖果雖然俄文產品信息中注明了生產日期和過期日期,但中文標簽中卻缺少相應的標識。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進口食品應當經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法檢驗,經檢驗合格后在外包裝上添加中文標簽,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之后才能進入我國境內市場銷售。孫娟娟認為,中文標簽上生產日期的缺失侵犯了消費者對商品的知情權。消費者如果發現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合理維權,這是法律賦予消費者的權利。
據了解,臨期食品的貨源目前主要來自大型商超的供貨商即經銷商。一旦大型商超將臨期食品退回經銷商,臨期食品將經歷“大型經銷商——大型二手囤貨商——若干小型中間商——實體臨期食品折扣店——消費者”這一新的多重流通環節。在一些社交網站、短視頻網站上,一些“倒爺”UP主經常會分享其收售經驗,在很多中間商建立的微信群中,收售臨期食品的信息不在少數。
面對如此多重環節的流通鏈條,本身就在“期限”壓力下的臨期食品是否存在修改生產日期的情況?對此,很多消費者不免存疑。雖然在采訪中,一些臨期食品供貨商對此予以否認,理由是許多臨期食品定價本身就幾毛錢,改日期的成本高劃不來,但也有人覺得,隨著行業的不斷擴張,入行者魚龍混雜,經歷如此“三倒四倒”后的臨期食品,不否認可能存在這樣的風險。
對此,孫娟娟表示,商家篡改生產日期這種行為并不是專門由臨期食品引發的新的食品安全問題,只不過在臨期食品銷售中,這種驅動力可能會更大。實際上,行業內部舉報、消費者投訴都是針對此類不法行為有效監督的方式。同時,現行的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也對此類問題作出了相關處罰規定。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建議,消費者在購買臨期食品時應注意以下三點:臨期食品仍在保質期內,可以放心購買和食用;購買臨期食品應按需購買,不要囤積,以免過期變質造成浪費;購買的臨期食品最好在保質期內吃完。